主要產業概況

 

() 軟體代工服務業

 

軟體代工服務業在印度經濟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既是該國的主要創匯產業,帶動經濟成長,更吸引數以百萬的優秀人才競相加入該產業。惟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印度軟體協會(NASSCOM)連續下修2008-09年產業外銷年成長率至16%-17%,預估出口值將減為470億美元;同年國內市場規模達11,100億盧比(220億美元),年成長率20%

印度現為全球最大軟體代工國,軟體代工產值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已達5.5%。歷經10年發展,印度軟體代工業已朝產品副加價值鍊上游發展,軟體代工業界也由資訊諮詢服務(IT-enable business Service, ITES)發展為企業代工服務(Business Processing Outsourcing, BPO),近年來更發展出所謂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等範疇。

1. 資訊諮詢服務

IT-ITES主要業務包括客製化應用程式發展暨維護 (CADM)、系統整合服務、 IT諮詢服務、應用程式管理、硬體管理服務、軟體測試及網路建置管理服務。以服務產業計,分別為金融、財務及保險業(BFSI,占出口比重38%)、科技暨通訊業(Hi-tech/Telecom,占出口比重20%)及製造業(占出口比重13%)等。據NASSCOM估計,2006-07IT- ITES產值為331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達264億美元,年成長率35.5%

 

2. IT-ITES業者主要分佈在印度主要都會區:

(1) 邦加羅:約有1,700家業者在軟體園區(Software Technology Park of India, STPI)設立據點,包括InfosysWiproTCSHPSiemensHSBCCompaq等大廠。

 

(2) 德里:約有1,400家業者在STPI設立據點,包括IBMGenpactOracleAmerican ExpressConvergysHPGM等大廠。

 

(3) 孟買暨Pune:約有1, 265家業者在STPI設立據點,包括孟買的TCSInfosysWiproSiemensAccenturePuneCognizantConvergysEXLKPITMsource等大廠。

 

(4) 海德拉巴:約有1,080家業者在STPI設立據點,包括HPAmazonVerizonConvergysEXLInfosysTCS等大廠。

 

(5) 清奈:約有900家業者在STPI設立據點,包括InfosysWiproAccentureCognizant等大廠。

 

(6) 加爾各答:約有166家業者在STPI設立據點,包括IBMCognizantTCSInfosysWipro等大廠。

 

3. 企業代工服務

BPO主要業務區分為4大類,分別為:客戶服務(Customer Interaction Services,占營業額比重45%)、金融暨會計(占營業額比重40%)、人力資源管理及專案服務(niche business services);近年來更發展出網路行銷、帳務服務、資料庫行銷、交易文件管理、電話行銷、稅務服務及生技研發業務。

主要業者包括:GenpactWNS Global ServicesTransworks Information ServicesIBM-DakshTCS BPOWipro BPOFirstsource SolutionsHCL BPOInfosys BPOEXL Service HoldingsCitigroup Global ServicesAegis BPO ServicesHTMT Global Solutions24/7 CustomerMphasis BPO

BPO產值在2007-08年達110億美元,2006-07年產值95億美元中,出口金額達84億美元,國內市場規模在11億美元。

印度現有軟體代工業者超過3,000家,合計受聘人數近200萬人;其中前15大軟體公司包辦70%ITES業務,近200BPO業者包辦70%BPO業務。隨人事費用高漲、廠辦設置成本日增及國內外競爭加劇,印度超大軟體公司如TCSWiproInfosysSatyamHCL已朝系統整合服務發展,如IT策略諮詢、專業顧問服務KPO等業務,以提昇產業競爭力。

 

4. 挑戰與回應

(1) 專業人才短缺:隨產業規模擴大,印度軟體代工業人才短缺,現有200萬從業人員中,75%學歷在高中以下;加上印度教育資源匱乏,大學以上資訊人力學經歷不足;業者需自行培訓所需人才。

 

(2) 生產成本增加:因應硬體設備暨人事成本高漲,印度代工成本由原來歐美的1/6提高為1/3,軟體代工業的成本優勢不再,印度軟體代工業者,除將據點遷至二級城市,也開始將業務轉包,如在菲律賓設立據點,一方面滿足人力需求,一方面將低價代工業務移至菲律賓暨中國大陸等地。此外,業者亦至北美設立據點,如Tata Consultancy Service在美國Ohio設立據點,Wipro在墨西哥Monterrey設立據點。

 

(3) 金融風暴衝擊:印度的軟體代工服務業,業務所得85%來自美國和英國,其中半數更來自金融服務業。這一波的金融危機,源自美國的金融暨保險業,對印度的軟體代工服務業將有深遠的影響,加上Obama政府將透過稅務措施減少美國企業委外代工,美國國會亦要求接受財務輸困企業停止企業委外代工,對印度的軟體代工業將是雪上加霜。

以印度最大的軟體代工服務公司Infosys來說,在200810月調降年營收成長率至13%~15%,遠低於歷年的30%1114則宣佈要給員工一年的假期去做慈善工作。如雷曼兄弟倒閉後,印度Wipro與雷曼兄弟的服務合約即面臨中斷。

因應市場成長趨緩,一些大公司開始減少聘用新進員工,如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TCS)原計劃於2008年聘用35,000人,最後僅聘用3萬人。此外,IT人員薪資漲幅也僅為10%左右,是往年的一半不到。Infosys共同創辦人Nandan Nilekani即表示,不景氣是公司重新整合(re-tooling)最好的機會。

 

() 生技醫療業

 

印度的衛生條件與醫療基礎建設水準遠遠落後於先進國家,但令人訝異的是越來越多的西方遊客前往印度進行所謂的醫療之旅,原因為先進國家健康保險的涵蓋範圍太低,及醫院系統等待病床的人太多導致無法提供快速的醫療服務,這種現像尤其出現在英國、美國、及一些中東富裕國家。印度的醫院無疑是這種怪現像的受惠者,估計將創造出一個規模約20億美元的醫療旅遊工業。依據印度政府估計,到2012年醫療旅遊業的產值將僅次於IT工業,前景看好。西方國家遊客來到印度進行醫療旅遊,最吸引人的仍是價格因素,包含旅行及醫療支出,花費可能不到在英國、美國醫療的20%,另外先進國家病床短缺的現像嚴重,例如英國每年等待病床的病人估計約有80萬人,這也是促使印度裔移民及西方國家遊客寧願千里迢迢到印度就醫的原因。

印度較具產規模的製藥廠商約有250 300家,生產超過70%的產值,其中前10大公司,包括RanbaxyCiplaDr. Reddy’s LaboratoriesLubinNicolas PiramalAurobindo PharmaCadila PharmaceticalsSun PharmaWockhardt Ltd Aventis Pharma生產逾3成的產值,其他則為中小型廠商,生產量可滿足國內75%的市場需求。

印度製藥廠商現在外銷到全球65個國家,外銷總值約38億美元,過去幾年來平均年成長率22.7%,主要出口藥物包括Sulpher-methoxazoleamoxycillinampicillinmentholibuprofen等。主要出口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及拉丁美洲國家等。為了鼓勵藥品出口,印度政府並成立專責輔導單位(Export Promotion Cell),以協助廠商拓銷海外市場,預計 2010年印度製藥外銷總值將可達到224億美元。

印度製藥業年產值約有10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3名,如就產量比較,則居全球第四名,經過近30年的發展,無論是技術、藥品品質及種類,都已達到一定水準,從簡單的頭痛藥到較複雜的抗生素及心血管藥物,都能夠自行製造,所生產藥品爭取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之核准案件,係除美國以外,列名最多之國家。

印度製藥業生產500種原料藥,以中小企業為主,其生產的原料藥達500種以上,包括最新的抗癌藥物、心藏血管藥、抗HIV等藥品,可供應90%國內市場需求。此外,原料藥出口至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 部份藥廠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FDA)MCATGA&COS等機構的認證,且是美國以外獲得USFDA認證最多的國家。

印度國內消費市場總值約53億美元,相關業者約共有2萬多家,提供印度國內市場8成所需之原料、中間體、合成藥物、化學原料、藥片、膠囊、口服製劑,主要廠商約有250家,其中排名在前50名廠商多有研發團隊及開發新藥之能力,該等廠商營業額約占全體廠商營業額之80%。由於許多印度製藥品已經能夠達到歐美的藥品檢驗標準,加上其生產及研發成本較低,許多歐美藥廠紛紛加強與印度廠商合作,尤其是專利已經過期的學名藥(Generic Medicines)

對印度藥廠而言,美國地區總值達180億美元的學名藥品市場是未來持續成長的最大契機,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印度藥廠取得美國FDA的認證,進軍此一市場,較著名者包括RanbaxySun PharmaDr. Reddy's Labs, Wockhardt, Cipla, Nicholas Piramal Lupin,所進軍之藥物及科技主要為 formulations, bulk drugs, generics,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New Chemical Entities, Biotechnology

印度是生產學名藥的主要國家,印度學名藥市場約占全球的22%。學名藥係複製專利已過期藥物之化學成分,由於其為專利藥物的複製品,所以學名藥廠本身不需負擔高昂的研發費用,因此,學名藥的售價遠比專利藥物來的低。

印度政府在1970年所通過的專利法中規定,藥品本身不給予專利,但藥品的製程是可給專利的,因此印度的藥廠往往利用不同的製程去製造出專利未到期的專利藥物,並銷往國外,藉以累積利潤及提昇製藥技術。在低廉的化工人力資源及設備支援下,印度藥廠得以較低成本,製造出大部分的藥物,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學名藥占有優勢的原因。

200511起,為符合全球規範,印度政府已修改1970年所通過的專利法,承認國外藥物之專利,規定不得生產、販售及外銷未經授權之藥物。這項改變將迫使印度製藥業由仿製發展轉而進入生產專利藥品,也因為如此,跨國公司再也不用擔心產品會被仿冒,也開始積極進入印度龐大的生技市場,並主導印度大部分的生技製藥產業。

目前印度能夠自製約95%國內所需藥品,進口產品多屬一些用於抗癌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等新藥品。藥品進口除了極少數需事先申請進口執照(Import Licence)外,大部分都可以完全自由進口。不過,在修正之專利法下,約有6億美元之國內需用藥物,需經專利授權始得生產販售,亦即該市場經營權將由國內生產者讓出。不過,印度政府認為,諸多用於防治愛滋病之藥物不屬於專利範疇,仍可由國內生產者製造及販售。

1995年印度政府頒布了新版的藥物價格管制規定(Drug Price Control Order),將原來限制142種藥物價格,放寬到只限制76種,到了2002年更降低到只限制38種,如此使得藥廠可以有較多的利潤,進一步提昇技術及加強研發。此外,印度對製藥業允許100%的外資投資比例,可加快國外藥廠進入印度,有助印度製藥業發展。許多公司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授權,強化了生技產品的開發和製造能力。

印度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具科技背景及語言能力者約有400萬人,其中製藥專業人員約有12萬人,這也是印度成為世界主要藥廠研發、測試及製造基地的原因。在全球每年600億美元的外包承製藥品市場上,由於印度藥廠本身素質高,經驗豐富且生產成本低,測試所需時期較歐美大為縮短,自然為國際大藥廠中意,如Ranbaxy即與國際大藥廠GSK簽約,共同將所研發之新藥物儘速商品化。印度製藥產業正逐漸朝著成為國際委外研究和製造中心的目標發展,預期在未來23年內,印度每年約可獲得40億至100億美元之委外承製訂單。

 

() 電信通訊產業

 

印度電信通訊產業成長快速,據Telecom Regulatory Authority of India (TRAI)統計,迄2008年底,電話用戶數已達38,500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34,689萬戶),電話普及率33%。據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估計,印度電話普及率將於2012年達到51%,電話用戶數將超過61,200萬戶。隨電話用戶數持續增加,相關營收大幅成長,據Frost & Sullivan預估,2012年有線電話營收將達122億美元,無線電話營收將達398億美元。

印度自電信自由化以來,民營電信業者扮演角色日益顯著,民營電話用戶占電話總用戶數比率由2003年的20.9%,快速成長至2007年的72.4%。在業務成長上,民營電信業者2007年成長66%,遙遙領先公營電信業者的16.88%。惟因民營電信業者未投入資金從事基礎電信建設,致其98%之用戶係無線電話用戶。

印度在1990年中期,將獨占市場的國營電信公司切割成BSNLMTNLVSNL等三家公司。目前印度主要有線電話服務業者為BSNLMTNLBarati Tele-VenturesTata Teleservices

由於基礎建設不佳,在印度66,822個鄉村地區,仍有14,480個鄉村尚未鋪設電話線路,加上行動電話產品關稅持續降低,系統業者不斷推出優惠費率方案,並已架設125,000個基地台(2010年前將增加為30萬個),促使行動電話用戶持續快速成長;近4年年複合成長率高達87.7%,行動電話用戶數占電話用戶數比率由20023月的14.85%,快速成長至20082月底的85.74%

印度行動電話分別採用GSMCDMA系統,GSM系統主要業者包括 Bharti AirtelBSNLVodafoneIdeaCDMA系統主要業者包括RelianceTata;行動電話則主要由NokiaMotorolaSamsungLGESony Ericsson五家國際大廠供應。

行動電話業者如經營全印度市場,至少須架設1萬個基地台,以每個基地台架設成本250萬盧比估計,需投入250億盧比。部分業者如Bharti AirtelReliance Communications已出租其基地台給其他業者,每個基地台每月平均租金25,000盧比。

2007年,印度網際網路用戶數已超過969萬戶,寬頻網路用戶數302萬戶,印度政府另規劃於2010年前將網際網路用戶暨寬頻用戶分別增加至4,000萬戶及2,000萬戶,另將鋪設寬頻網路至各中學、公共醫療院所及農產品集散地。

印度在2007-2012年第115年經濟計畫將新增鄉村電話用戶2億戶,鄉村電話普及率將提高至25%。另於2008年底在德里、孟買、加爾各答及清奈等4大都會辦理行動電話號碼攜帶式業務,允許行動電話用戶在更換電信商時保留原號碼。有關3G暨無線寬頻業務亦已開放。

在龐大商機吸引下,電信服務業市場競爭激烈,迄2007年底,印度政府已核發雙系統電信執照(CDMAGSM)97張、基本服務執照2張、行動電話執照60張、語音服務執照17張、公眾接取行動無線電執照41張,國內長途電話執照20張暨國際電話執照13張。另有175家企業向印度政府註冊成為第一類電信基礎設備供應商(Infrastructure Provider Category–I, IP-I),可供應光纖、管線設備及基地台等設備給電信業者。

近年來印度電信製造業亦快速發展,跨國企業亦在印度設立據點,如EricssonJaipur設廠製造GSM無線電基地台,在清奈暨Gurgaon分設研發中心;Elcoteq在邦加羅設廠製造手機;Nokia則在清奈設廠製造手機;LGPune設廠製造GSM手機;其他大廠包括FlextronicsMotorolaFoxconnAspocompSalcompSamsungSiemensCISCOPerlosSolectron亦均已在印度設廠,全部外人投資金額超過15億美元。預估至2010年,印度每年將生產手機1700萬隻,產值達136億美元。

印度使用的通訊網路設備部分自國外進口,例如交換機有AlcatelSiemensFujitsuAT&TGPTEricssonNEC等大廠產品,此外LucentFujitsuSiemens也在印度生產通訊傳輸設備。由於印度人口眾多,通訊需求龐大,進口通訊產品除手機外,其他如電話機、答錄機、傳真機、數據機及公共電話等,皆有相當成長空間。

 

() 工具機業

 

印度工具機的進口關稅自1990年以來逐步調降,在1992-93年間進口關稅約40%,目前已調降基本稅至12.5%,這些調降進口關稅的措施有利於中國大陸、南韓、及我國工具機出口至印度。現今所採行的關稅包括基本關稅(Basic Tax)12.5%、及平衡稅(Counterveiling Duty、簡稱CVD)16.32%,再加上特別平衡稅(SPL SVD)4%,以及附加(additional)2%,總進口稅約達36.816288%(資料來源:印度關稅總則)或以上。

印度工具機產業居全球排名第18名,年產值可達38,000萬美元,約僱用65,000名員工,整個產業約有450家製造商,其中150家規模較大,前10大公司生產逾60%的產值,其中Hindustan Machine Tool (HMT)是該產業龍頭老大,擁有40%的市占率。其他主要廠商包括ABB Limited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imited (BHEL)CumminsCrompton GreavesElgi EquipmentsKirloskar Oil Engines Limited (KOEL)Siemens Thermax

印度工具機產業分布在南北各地,包括Maharashtra州的孟買及PunePunjab州的BatalaJullunderLudianaGujarat州的AhmedaBarodaJamnagarRajkotSurendranagarTamil Nadu州的Coimbatore及清奈,Karnataka州的邦加羅。印度工具機出口主要以NC工具機及車床(Lathes)為主,受限於研發落後與產品品質欠佳等因素,價格低廉是印度工具機外銷的主要條件,主要外銷至美國、包括英、德等歐洲國家及阿拉伯等地。

工具機產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從工具機產業數據可看出該國工業發展的程度,工業發展程度越高對工具機的需求相對的也會增加。印度國產工具機2005年產值約38,200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13%,其中主要以汽機車製造業工具機之需求最高,其次為汽機車零配件、國防、鐵路、職業訓練所及小型企業。

近幾年來,使用者對高效能、符合經濟效益的機種需求提高,CNC機種由於精準度高、工作速度快,受到使用者的青睞。2005年印度國內CNC機種總生產值達到19,700萬美元,占國內工具機總值的50%,較上年同期成長23%,產量共計4,286台,其中LathesMachining CentersEDMs共占83%。未來35年,CNC機種需求將成長810%

2005年印度工具機出口值約2,1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共出口258台,主要出口地區包括美國、日本、巴西、英國、德國及澳洲等。

整體來說,印度工具機產業,隨著汽機車、汽機車零配件及消費耐久財產業大幅成長,對金屬工具機之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已超出國內總生產量,就算是幾間大公司擴大產能,也無法達到目標,不足部分僅能由國外進口。印度進口工具機,2006年已達到23,767台,金額達到86,210萬美元,較前一年大幅增加134%。其中金屬切割機為主要進口機種,共250台,其中車床4,272台、磨床3,823台、加工中心機1,645台、鑽床1,286台。在進口金屬成型機中,則以自動壓床最多,其次為其他金屬成型機。進口來源以美國為最大宗,約占總進口額的15%18%,接著才是德國、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及韓國。

在工具機的用途方面,汽車工業在印度發展快速,使用相當多的工具機,其他資本設備也因產業發展而帶動需求,其中紡織機械及其他產業機械亦是主要用途。

印度製造業發展需要大量工具機,且因所得較低,印人對產品價格較敏感,我國機械產品及整廠設備,品質良好且價格具有相當競爭力,在印度甚受歡迎,已成為我國銷印度的主要產品之一。

 

()汽機車零配件

 

全球汽機車零配件市場規模約1,800億美元。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汽車零件業在印度也逐漸升溫。依據印度汽機車零配件製造協會資料顯示,2006-07年印度所生產的汽機車總值約150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為28億美元。目前印度國內市場成長率約17%,預計2010年將上看200億美元。印度汽機車零配件蓬勃發展的原因,不外乎交通工具的需求量增加,另外一個原因即售後市場及服務業的成長,以及國際大廠集中委外到成本較低的開發中國國家。

印度是世界第12大汽車生產國,也是繼中國大陸及日本之後,第三大市場。由於經濟成長快速,加上汽車工業持續成長,消費者對經濟前景充滿信心。麥肯錫(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報告指出,印度逾11億國民的購買力及總人口數持續增加,中產階級家庭已經達2億,另有60萬個家庭年收入在45,000美元以上。印度中產階級持續成長,代步工具,包括兩輪車、三輪車及四輪車的需求,亦隨之水漲船高。近年來,印度汽車工業每年皆以二位數速度成長, 印度擁有超過11億的人口,但整體轎車及休旅車銷售量卻僅於2005年度首次達到百萬之水準(台灣歷年年銷售量約在40萬輛上下)2008年全年預估整體銷售量約為160萬輛,但年年以超過20%的速率向上增長,市場發展潛力雄厚,在單價及數量上每年都大幅成長。預計2010年將達到200萬輛,2015年前則上看300萬輛。屆時印度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國。

依據2008會計年度(20074~20083)後結算統計,去年印度汽車市場,銷售數量達到160萬輛,比前一年度129.6萬輛,市場成長達到19%2008年不論在銷售數量及平均單價上,都有大幅成長,但最大贏家是銷售高價豪華房車的車廠,而非一般國民車車廠,依據2008年汽車產業統計,去年印度汽車市場,成長幅度最大的是中型以上房車,從Honda City/Accord, Hyundai Sonata等級到Mercedes Benz C/E/S Series等級,這一階段之汽車,是成長幅度最大的。

目前印度銷售最佳的汽車,以入門級20萬盧比(約台幣16)之斜背式小型車為主流(Maruti 800, Maruti Alto),再進一級則為售價約30~50萬盧比,在印度人的認知上為小型家庭房車之斜背汽車(Hyundai Santro&Getz, Tata Indica, Suzuki Wagon, Fiat Palio)

第三級則為三廂之中型房車/吉普/休旅,以售價50~70盧比萬之Hyundai Accent, Tata Indigo, Ford Ikon為代表。再次之為售價約80萬盧比之豪華入門級Honda City, Mitsubishi Lancer, Chevorlet Optra, Suzuki Baleno, Toyota Crolla, Skoda OctaviaHyundai Elantra為代表。而豪華汽車則是以250萬盧比級距之Ford Mondeo/Endeavour, Honda Accord/CR-V, Hyundai Sonata/Terracan, Toyota Camry, Mercedes C-Class, Nissan X-trail, Skoda Superb, Suzuki Grand Vitara為代表,頂級市場則為350萬盧比以上級距之Mercedes M/S Class等為代表。

預計往後每年印度汽車市場至少成長15%,至2010年市場規模可達200萬輛。由於未來前景佳,各國際國內車廠莫不大力擴廠,印日合資的印度第一大車廠Maruti Udyog正與日本母公司Suzuki汽車合作於新德里設立年產25萬輛的新車廠,預期於2006年開始生產,屆時該公司年產量可達85萬輛。印度第二大車廠韓國現代汽車亦規劃於清奈現有廠房附近建立第二廠,擴大產能至40萬輛。而Nissan亦於20073月宣布與印度Mahindra及雷諾汽車於清奈設立年產50萬輛之汽車廠,並將以小型車為主,目前已經開始整地建廠。印度政府更全面推動汽車工業計畫 (Automotive Mission Plan),優惠條件包括對規模超過225,000美元的汽車投資項目,給予免稅期,並對出口利潤實行免稅優惠,提供單一窗口服務。此外,汽車廠商還可能獲得穩定、質優及廉價的電力,以降低能耗成本。此計畫將為印度打造成為全球汽車及零配件的生產中心。在未來十年,印度汽車工業將需投入350400億美元。

印度第三大車廠TaTa Motors已於20093月推出約2,500美元之小型國民車NANO,並掀起一陣風潮,這輛號稱窮人的汽車的600cc小車,首月接單依據印度媒體報導,已達50萬輛。另福特亦規劃推出Daewoo設計之小汽車,BMW亦將在清奈投資生產小金龜車。2007-8年出售的160萬輛轎車及休旅車中約半數在孟買、新德里、清奈等10大城市售出,其中115萬輛為800cc-1,200cc小型迷你車。小車銷售佳的理由為多數印人所得仍有限,購買者有95%以貸款方式購車,故偏好小型及價廉車。

商用車銷售方面,小型商用車及中大型卡車在四年內由15萬輛成長至35萬輛,其中小型商用車在2005年銷售量14萬輛,年成長17%,市占率以Tata Motors50.7%領先,Mahindra & Mahindra 32.9%居次。中大型商用車市場以Tata MotorsAsok Leyland為最大車廠,其中Tata Motors因價格低,且有密集銷售服務網,市占率65%AsokLeyland市占率為24%Eicher7.7%Volvo0.4%。另因市區交通壅塞,四輪腳踏車亦開始風行於市區,卡車種類則因功能之不同,而呈現多樣性之需求,高速公路上亦開始出現15噸以上的大卡車。

汽車出口方面以現代汽車每年出口10萬輛最多,Maruti UdyogTaTa MotorsMahindra等車廠亦出口少量汽車至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市場。印度政府計畫將印度發展成為小型車的生產及出口重鎮。

印度機車市場1995年市場規模為Scooter120萬台及摩托車76萬台,至2004-5Scooter降為92萬台,摩托車增為496萬台,預計2005-6年摩托車再成長至580萬台,Scooter 90萬台。其中最大車廠Hero Honda市占率50.3%Bajaj Auto29.7%TVS Motor12.7%Yamaha Motor3.6%。由於城郊及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0%,加上所得持續增加,15-24歲年輕人口占總人口25%,機車需求持續大幅增加,因此Hero HondaBajaj Auto在農村廣設機車工作站,推出約29,000盧比的低價入門車種,及配合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方式,不斷發掘潛在客戶,吸引年輕人購買。

印度汽機車零配件產值自1995年的100億盧比成長至4,000億盧比,預計至2014年可達18,000億盧比,其中約半數外銷。然因本產業約有上千家廠商,其中僅480家屬印度汽機車零配件公會會員,表示其他應均屬小型企業。由於印度零配件價格具競爭力,大型零配件廠如Bharrat ForgeSundram FastenersSona-KoyoTata Automotive Components不斷接獲美國大訂單,以供應美國車廠對廉價零配件之需求。

印度產製零配件雖具競爭力,然部份零配件如傳動軸、鋼圈等較中國價昂,故印度部份車廠已改自中國進口,本土大型零配件業則以引進歐美技術、購併歐美零件廠以獲得行銷管道及在中國設廠接近對手方式以為因應。事實上,在印度汽配市場一片看好的前景下,現在卻面臨內憂外患的瓶頸。由於外銷比重增加,及受美國次級風暴影響、盧比升值及中國低價競爭的影響,對印度汽配產業不外乎是一大打擊。依據資料顯示,2006-7年印度汽配外銷總值成長了16%,同期進口總額卻以雙倍數成長。許多本土印度汽機車零配件製造商面對獲利銳減,已開始積極尋找與國際企業合作機會,例如AmtekM&MBharat ForgeSonaRico等。

 

()農漁畜牧業

 

印度以農業立國,65-70%的人口依賴農業為生,全國43%的土地用於農耕以養育11億以上人口,農業占GDP產值22%,大致上能自給自足並稍有餘糧。2006-7年印度稻米(9,300萬公噸)、小麥(7,500萬公噸)、玉米(3,700萬公噸)等榖物總產量約22,000萬噸,較上年成長2.3%。由於小麥價格較高,農民多喜耕作,約90%的小麥耕地有灌溉系統,小麥產量日增,由1960年的1,100萬噸成長至近年的7,500萬噸,占全球產量13%,居第2

各種子仁產量約達1,440萬噸,棉花產量約1,720萬噸,黃麻產量約1,030萬噸,甘蔗約27,200萬噸,油籽產量約2,637萬噸。產茶量約83,080萬公斤,其中出口17,830萬公斤,出口額41,013萬美元。印度咖啡產量雖只占全球4%,但品質不差,部分產種享有聲譽。另外印度所產的腰果、菸草、辣椒及香料亦相當不錯,我國目前亦向印度採購大量農產,如玉米、紅豆、花生、辣椒等。

由於耕地多缺乏完善灌溉系統,60%的農地仰賴每年7-9月季風雨季帶來充沛雨量,但因降雨量不穩定,影響農作物收成至鉅,使得許多農民生活困難,因還不起農業貸款而自殺時有所聞,農業爰成為印度政府相當重視的產業之一。

印度海岸線長7,516公里,有50萬平方公里的淺海區及3,937個漁村,全國漁船約80萬艘,每年漁獲量約380萬噸,其中93%由簡單的中小型漁船於近海捕撈,7%由大型漁船至東部海岸專門捕蝦。

印度漁獲始自1953年從Cochin港出口冷凍蝦到美國,1959年開始出口冷凍蝦,1962年起出口烏賊、章魚、螃蟹及各種魚類。目前漁獲出口額約13億美元,主要產品包括蝦、螃蟹、沙丁魚、白帶魚、青魚、鮪魚、石首魚、竹莢魚、蚌類及魚刺等。印度漁產品主要出口商約1,500家,主要集中於KeralaTamil NaduMaharastra等三州。主要進口國為日本、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

近年因東南亞各國漁源枯竭,我國漁貨海產廠商亦轉往印度南部沿海清奈及科欽一帶採購漁貨。台灣對於印度養殖漁業的影響,歷史悠久且深遠。印度目前之養殖技術與設備大部分來自台灣,尤其是蝦類之養殖。

印度主要水產養殖區在印度半島東南岸,沿孟加拉灣地區,由泰國、緬甸、孟加拉、印度至斯里蘭卡,平緩的大陸棚地形,優良的天然條件造成孟加拉灣為全球主要之漁產養殖區。而印度西岸則因面臨全球主要之印度洋漁場,主要以撈捕漁業為主。

漁業部門在印度總共提供1,200萬個工作機會,這使得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之水產養殖國家。印度漁業生產主要是由內陸漁業而來,漁獲主要來自河川、池塘、水庫、與湖泊。印度海洋漁業撈捕技術仍然相當落後,撈捕工具仍以近海撈捕之傳統木造小漁船為主,先進之漁船仍然相當少見,生產力相當低。

依據印度水產出口發展局(MPEDA)2003-2004年度統計,印度總體水產市場(內外銷合計)規模約32,00億盧比(71億美元),外銷總量為405,259公噸,外銷總值為6,067,800萬盧比(135,000萬美元),其中蝦類外銷總量為129,768公噸,外銷總值為4013,070萬盧比(9億美元),約占了總體水產出口值之7成比重,而蝦類外銷總值中有83.42%來自養殖蝦,其餘16.58%才是撈捕蝦,由此可知養殖蝦在印度漁業產業之重要性。

全世界每年的蝦生產量大約為200萬噸。在過去幾年每年成長10%15%。印度養蝦業歷史並不長,主要是外銷導向,以高密度養殖為主,最大之外銷市場為日本、其次為美國及歐洲地區(英國、西班牙、義大利)。主要之養殖漁業區為West Bengal, Andhra Pradesh, Orissa, Tamilnadu, Karnataka, and Maharastra等州。

蝦類養殖主要地點有1. Tamil Nadu州清奈(Chennai)周邊地區及Tuticorin 2.清奈以北Andhra Pradesh 州之VishakhapatnamNellore,Ongole地區,(本州約占印度養殖業產值之40~60%) 3.印度西南岸Kerala州之Cochin

    目前印度養蝦之養殖方式,東西兩岸各有不同,東岸地區(以清奈周邊為主)以高密度放養為主,這是因為東岸地區是印度發展養蝦產業最早的地區,養殖業者有較多的資本與經驗,來應付高密度放養可能面臨之高成本與高風險(市場價格之大起大落及白點病、軟殼病Lossshell之侵襲),而西岸MaharastraGujarat州則因養殖歷史不久,養殖業者不敢貿然投入大量資本,並且應印度漁業部節省能源之要求,採取毋須打氧機之粗放養殖,南部沿岸(Goa, Kerala)則採高密度與粗放並重之方式。

由於看好整體之養殖及其周邊產業市場,目前在孟加拉灣沿岸國家,都可看到台商之蹤跡,印度、緬甸、孟加拉也都有台商從事蝦苗之培育。

印度飼養家畜共4.7億頭,包括乳牛2億頭、水牛9,000萬頭及大量的羊、豬雞、駱駝等,牛奶及蛋類產量成長快速,從事畜牧業投資報酬高於農耕。原因在於印度僅有1/3的耕地配有灌溉系統,其餘需仰賴降雨,而印度每年降雨量有3/4來自79月的季風降雨,雨量不穩定,全印度耕地約有1/4常遭水患,故應改進灌溉技術及系統,並提高農耕及施肥技術始能提高收成。

與一般人對於印度「不殺牛」的印象不同的是,印度不僅殺牛,而且數量相當龐大,使得印度成為南美之外,全球主要的天然皮革生產國之一。惟因品種問題,印度皮革偏重在薄皮,2mm以上之厚皮需仰賴進口,且全國僅West BanglaKerala兩州允許屠牛,這也造成全印兩個牛皮主要生產、加工集散市場-加爾各答及清奈(Kerala屠牛及生皮加工後,送至清奈周邊進行後續加工)

目前已有我國皮包加工業者,基於牛皮原料產地考量,在清奈設立生產工廠,產品除供應當地內銷市場外,亦外銷至美、歐市場,而印度本地廠商每年外銷皮衣及皮鞋至歐洲數量亦相當可觀。


() 金融

 

因應金融風暴導致資金流動性低,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 RBI,即印度中央銀行)持續調降現金儲備率(cash reserve ratio2009415.00%) 法定流動資金比率(statutory liquidity ratio20094124.0%);有關流動資金調節機制則成立一特別買回窗口,供銀行融資給非金融銀行公司、房貸公司及共同基金,RBI現有貨幣準備達1,7928,000萬美元(20081121)2008年下半年印度銀行總體授信規模已超過484億美元。

以銀行屬性來看,國有銀行(Nationalized Banks)占總體授信比率為47.8%,而外資銀行(Private Foreign Banks)6.7%,公營行庫(State Bank of India and its Associate Banks)23.8%,其餘18.9%為本國私有銀行(Private Indian Banks)。印度本國私有銀行一向在消費金融占有絕對優勢,ICICIHDFC兩家銀行近幾年都以70%的速率成長。消費金融的規模,預估在2010年將以18%的複合成長率達到16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印度金融業近年來成長快速,預計至2011年以前,營業額每年複合成長率達23.3%。目前印度有110餘家銀行,公民營銀行各半;惟在營運規模上,公營銀行占絕對優勢,如全印度90萬名銀行員工,有87.7%係公營銀行員工;全印度56,640家銀行分行中,公營銀行分行占82%;另全印度27,088台自動櫃員機中有60.3%屬公營銀行所有。

印度銀行主要盈餘來自於貸款成長和手續費的增加,而近年印度民眾金融消費力湧現,亦挹注印度金融業的獲利成長。迄2008年底,印度主要銀行獲利成長40%,放款金額成長23.9%(2,029億美元),儲蓄金額成長20.2%(1,3308,000萬美元)。印度銀行1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9.0%~10.5%,一般貸款利率為13.0%~17.75%,公營銀行、民營銀行及外國銀行平均放款利率分別為13.99%16.42%14.73%

 

印度銀行一覽表

國有銀行(Nationalized Banks)

1.Allahabad Bank

2.Andhra Bank

3.Bank of Baroda

4.Bank of India

5.Bank of Maharashtra

6.Canara Bank(印度最大國有銀行)

7.Central Bank of India

8.Corporation Bank

9.Dena Bank

10.Indian Bank

11.Indian Overseas Bank

12.Oriental Bank of Commerce

13.Punjab and Sind Bank

14.Punjab National Bank

15.Syndicate Bank

16.Union Bank of India

17.United Bank of India

18.United Commercial Bank

19.Vijaya Bank

 

公營行庫(State Bank of India and its Associate Banks)

1.State Bank of India(印度最大之公營行庫)

2.State Bank of Bikaner and Jaipur

3.State Bank of Hyderabad

4.State Bank of Indore

5.State Bank of Mysore

6.State Bank of Patiala

7.State Bank of Saurashtra

8.State Bank of Travancore

私有銀行(Private Indian Banks)

1.Bank of Rajasthan Ltd

2.Bharat Overseas Bank Ltd

3.Catholic Syrian Bank Ltd

4.Federal Bank Ltd

5.Dhanalakshmi Bank Ltd

6.Jammu& Kashmir Bank Ltd

7.Karnataka Bank Ltd

8.Karur Vysya Bank Ltd

9.City Union Bank Ltd

10.Lakshmi Vilas Bank Ltd

11.Nainital Bank Ltd

12.Ratnakar Bank Ltd

13.Sangli Bank Ltd

14.South Indian Bank Ltd

15.Tamilnad Mercantile Bank Ltd

16.United Western Bank Ltd

17.ING Vysya Bank Ltd

18.Lord Krishna Bank Ltd

19.ICICI Bank Ltd(印度最大之私有銀行)

20.UTI Bank Ltd

21.Indus Ind Bank Ltd

22.Yes Bank Ltd

23.SBI commercial and International Bank Ltd

24.Ganesh Bank of Kurundwad Ltd

25.Centurion Bank of Punjab

26.HDFC Bank Ltd(印度第二大之私有銀行)

27.Development Credit Bank Ltd

28.Kotak Mahindra Bank Ltd(印度第三大之私有銀行)

29.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nk of India Ltd

外資私有銀行(Private Foreign Banks)

1.ABN AMRO Bank N.V

2.Abu Dhabi Commercial Bank Ltd

3.American Express Bank Ltd

4.Bank of Bahrain & Kuwait BSC

5.Mashreq Bank PSC

6.Bank of Nova Scotia

7.Bank of Tokyo Mitsubishi UFJ Ltd

8.Citibank N.A

9.Deutsche Bank

10.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11.Societe Generale

12.Sonali Bank

13.BNP Paribas

14.BARCLAYS Bank p.l.c

15.DBS Bank Ltd

16.Bank International Indonesia

17.Arab Bangladesh Bank Ltd

18.Standard Chartered Bank

19.State Bank of Mauritius Ltd

20.Bank of Ceylon

21.Cho Hung Bank

22.Chinatrust Commercial Bank Ltd

23.Krung Thai Bank Ltd

24.Antwerp Diamond Bank N.V

25.JP Morgan Chase Bank

26.Mizuho Corporate Bank Ltd

27.Oman International Bank SAOG

28.Calyon Bank

地方政府合作銀行(State Co-operative Banks)

1.The Andaman and Nicobar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The Andhra Pradesh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3.The Arunachal Pradesh State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4.The Assam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5.The Bihar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6.The Chandigarh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7.The Delhi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8.The Goa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9.The Gujarat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0.The Haryana State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11.The Himachal Pradesh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2.The Jammu and Kashmir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3.The Karnataka State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14.The Kerala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5.The Madhya Pradesh Rajya Sahakari Bank Maryadit

16.The Maharashtra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7.The Manipur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18.The Meghalaya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19.The Mizoram Co-operative Apex Bank Ltd

20.The Nagaland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1.The Orissa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2.The Pondicherry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3.The Punjab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4.The Rajasthan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5.The Sikkim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6.The Tamil Nadu State Apex Co-operative Bank Ltd

27.The Tripura State Co-operative Bank Ltd

28.The Uttar Pradesh Co-operative Bank Ltd

 

() 交通運輸

 

1. 道路交通運輸

印度幅員廣大,公路總長330萬公里,僅次於美國;公路對印度貨物和人員運輸影響大,其總載客量的80%、總貨運量的65%透過公路運送。印度國有高速公路約66,590公里,州的次級道路約128,000公里,各擔負40%之陸運量。

惟據國際公路組織報告,印度境內多數道路仍然是沙石路,公路橋樑和路況差,連小型卡車也難以通過,每逢雨季,翻車事故頻傳。由於公路狹窄,行人及各種交通工具爭道,許多地區行時車速低於30公里。此外,印度60萬個鄉村中,超過24萬個鄉村,其聯外道路遇雨或天候不佳即無法通行。

為在2015年前,開發完成5萬公里長之國有道路,印度政府已規劃以七期專案方式,投入600億美元推動。印度政府在國道開發財源取得上,偏好以公私合營方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辦理,營造商之工程費用,將以收取過路費等方式,作為抵償。

 

2. 空運交通運輸

空運業務在印度發展具潛力,雖然機場設施不足,2007-08年仍有超過130萬架次飛機起降,載客人數超過11,687萬人次,貨運量達107萬公噸。據空運業者表示,2025年前,印度需要新增215架全貨機。惟印度機場作業效率亦有待提昇,如航管人員因找不到班機飛航申請書,導致飛機暨乘客需在跑道待命;如遇雨或濃霧,飛機常無法正常起降;如貨物清關手續在6小時以上。另因飛航安檢人員嚴重不足,美國航空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計劃將印度飛安評等降為第2類,印度航空器飛越歐盟領空暨美國航線將受影響。

目前印度正積極整建新德里、孟買、邦加羅、海德拉巴等主要機場,亦開始整建更新該35座機場之內部設施,規劃在10年內投入500億美元於國際機場現代化,所需經費,已透過徵收乘客使用費償還。

 

3. 海運交通運輸

在海運上,印度港口擔負95%對外貿易運送之重任,近年亦不斷增添貨櫃站、內陸貨櫃集散站,此外,亦進行港口與陸路、鐵路間之銜接工作,另外,為增進效率,已將13座碼頭民營化,且諸多港口不斷進行改裝成貨櫃裝運。

印度現有12個主要碼頭暨184個小港口,設備不足,貨輪等待泊位常需3天以上,2007年計處理540萬個20呎標準貨櫃,預計至2012年貨櫃裝卸量將超過1,250TEU。由於道路路況不佳,貨櫃內陸運送多透過火車,每年貨櫃轉運費用超過7,780億盧比。

印度第一大貨櫃港為孟買近郊的JNPT港,水深約13.5公尺,平均約1.67天可處理好一艘貨櫃船,碼頭總長約3,200公尺,最大可容許裝載6,000個貨櫃之貨船進港,占有全印度60%左右之貨櫃裝運量,散裝貨港口則以位於印度AP州東部之VisakhapatnamOrissa州之Paradip及加爾各答為前三大港口。

印度河流多受季節雨影響,可用內河航道全長僅14,500公里,尚未完全開發利用,透過內河航道運送貨品有限,低於1%全年貨運量。

印度鐵路網路線總長超過63,000公里,每天共發出17,395以上車次,其中8,707車次屬於客運,每年載客67億人次,承載貨物66,700萬公噸,其中包括20呎標準貨櫃130萬個。鐵路運輸由國營鐵路公司獨家經營,營運效率不彰,設備老舊不足,其每年承載貨物量,占所有運輸工具總載貨量比重,由25年前的40%,減少至目前的20%

印度鐵路現代化亦有目共睹,除不斷改善內部管理系統,亦不斷推動鐵路電氣化、購置新車種,此外,新德里3條大眾捷運系統已漸受當地市民運用,且不斷擴充路線中,另孟買、加爾各答、班加羅等地亦正規劃興建中、高運量捷運系統。

 

4. 挑戰與機會

印度交通流量大,囿於怕吃虧習性,人人爭道,致印度汽車總數雖僅占全球汽車總數的1%,每年車禍死亡人數卻占全球的8%。外人眼中只看到混亂,當地人則已調整出特有的步伐,在人、獸及各型車輛爭道,彼此相距不到10公分,市區交通狀況卻是亂中有序。在孟買,每天有超過610萬人利用火車通勤,包括以快遞方式運送午餐的Dalawala。德里的大眾捷運系統,更罕見的準時、乾淨、及排隊人潮,資源充分的話,文化古國還是可與有序的現代文明並存的。

為改善基礎建設,印度將獲得日本經濟援助,透過開發成立德里至孟買工業走廊,改善德里至孟買的公路暨鐵路延線基礎建設,該走廊全長1,483公里,涵蓋印度西北6個人口密集區,且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州,沿線150公里內將開發設立工業區,建設3個港口、6個機場航空物流中心、12個產業群聚、10個物流和後勤服務中心、一個農產品交易配送中心及4,000兆瓦發電廠供延線鐵路運輸用。

新走廊預計施工期5年,第一階段計畫在2012年完工,剩餘的計畫在2016年完工。完成後將增加就業機會15%,工業生產增加28%,出口增加38%。由於印度經濟特區徵地不斷引起爭議,印度工商部長表示「有意進駐孟德走廊工業帶的公司,需自行解決土地問題」。孟德走廊如能順利完成,將可大幅增加交通運輸便利,亦將為新的投資如德里至加爾各達走廊提供借鏡。

 

() 物流

 

印度近幾年經濟持續成長,外資不斷湧入汽機車、電子及通訊等產業,農產加工產業日漸發展,現代零售業亦不斷擴張地盤,再加上大規模基礎建設不斷推出,促使當地物流產業蓬勃發展,平均每年成長16%,預估市場規模將於2010年達到1,250億美元。惟因印度基礎設施殘破不足、官僚貪瀆普遍,其物流成本占國內生產毛額比重超過13%,遠高於已開發國家的7-8%

物流成本高原因之一,是印度28個邦暨7個中央直轄地,各有不同稅制,不同語言和文字,即便鐵軌寬度也分寬軌、窄軌、輕便軌及高山軌4種。

此外,各地道路收費站林立,嚴重影響公路運輸時間,如由東岸的加爾各達送到2,150公里外西岸的孟買要7天時間,其中有32個小時花在州界通關和收費站。據國際透明組織估計,印度業者每年即因此行賄50億美元。近年來,印度多數州已開始實施附加價值稅,並廢除貨物跨界運送稅(Octroi),大幅降低稅務人員在州界及交通點查稅干擾,有助交通運輸流暢。

印度物流業業者營運規模過小,66%以上之貨運公司擁有卡車數不到5部,其營運收入則占全體80%以上。物流業目前發展快速,業者紛紛透過購併或策略聯盟方式擴大營運。

由於現代零售業不斷擴張地盤,且孟買、邦加羅、新德里、清奈及海德拉巴等地所得大幅增加,諸多企業為提高競爭力,專注核心競爭力,降低物流成本,不得不變革既有的銷售政策,外包(outsource)給第三者儲運服務(Third-party logistics)/專業的物流服務提供者,這些專業物流業者已開始大量投資,加快運送速度及提供倉儲服務,提供快速安全可靠、點對點及全套式之服務,海空運承攬運送亦開始投資自有貨櫃場、內陸貨櫃集散場及貨櫃運送工具,不過,印度第三者儲運服務所占整體物流業務之比重尚不及10%,不及先進國家35%以上的水準。

物流業以往並不受大眾青睞,從業人員薪資所得及升遷有限;與該行業有關之卡車駕駛,裝運管理、倉儲管理等類專門人員亟需大量補實。其中卡車駕駛嚴重不足,預計約多需300萬駕駛。

 

  建置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地址:100-66 臺北市湖口街一號
電子郵件信箱:bt1-dept@trade.gov.tw
服務時間:上午9:00 至 下午5:00          TEL:(02) 23977252          FAX:(02) 23517080
 
建議瀏覽模式 1024 x 768
解析度/IE5.0以上
本網站係入口網站
部分經貿資訊以超連結方式提供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