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環境分析

 

() 一般市場情況

 

1. 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持續調降關稅

印度1991年實施經濟改革後才逐漸對外開放,調降部分產品關稅暨減少非關稅障礙,朝向自由化及國際化方向邁進,目前高峰關稅為10%,已較過去大幅降低。

 

2. 政府效能緩步提高,企業經營環境稍見改善

中央政府部會管轄業務多有重疊,官僚層級眾多,組織架構龐大,加上多黨組織聯合政府,政府施政效能不佳,行政效率常視個案而忽高忽低,惟企業整體經營環境比過去已稍見改善。

 

3. 中央及地方政府政策有待協調一致

印度是聯邦制與中央極權混合制的國家,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政策發生抵觸時,如無明文規定,中央有時亦難有置喙餘地,增加外來企業困擾。以中央政府施行的附加稅(Value Added Tax, VAT)為例,全印29個州中,至今仍有部分州不願配合實行,產生許多不一致及紛擾,也影響商業運作。

 

4. 基礎建設緩慢改善中

近幾年部分公路、港口、鐵路、電力及通訊建設,在政府編列預算及BOT民營公司積極投入情況下,已稍有改善。

 

5. 貨品貿易呈現逆差,服務業賺進大筆外匯,盧比升值

印度因人口眾多,市場需求大,且許多產品當地無法產製,或無法與國外物美價廉之貨品相比,乃需自國外進口,加上大量進口原油以應經濟發展之需,貿易赤字不斷累積增加,但近年因為資訊軟體代工服務業出口成長快速,賺進不少外匯,同時因為外資加快投資印度,又印度股市看好,外幣匯入金額攀升,使得盧比近二年呈升值狀態。

 

6. 市場上走私貨仍多

印度部分進口廠商為了逃避關稅,採用自北部中印邊界走私、貨櫃轉運調包及個人進口夾帶等方式進入印度所謂Grey Market,買賣並不開立發票,價格亦較正常進口產品便宜甚多,而印度對此並無有效管制,形成地下經濟,並使正規業者受到影響。此外低報進口單價,亦為常見方式。不過近年關稅持續調降,部分產品走私情況漸有改善。

 

7. 產品呈現二極化現象,重視品牌

印度貧富差距大,且市面上時有仿冒及不良品,有錢人多願意給付差價,購得好產品,導致一般產品針對不同所得對象,有不同的品質等級及價格差別,因消費者容易接受廣告及品牌行銷,更加大品牌產品及一般產品的價差,此外消費者非常重視售後服務,及使用可靠度,如未能妥善安排整體服務及行銷管道,往往無法畢其功於一役。

 

8. 商業買賣要求放帳,小額交易現金給付情況多

本地買賣通常要求放帳16個月,大公司通常要求以支票給付,一則避免人員從中牟利,二則會計作業及報稅方便。小店舖商品交易多以現金交易,或可省下銷售稅(Sales Tax)

 

9. 印度政府採購多需透過仲介商

印度政府採購每年有一定金額,採購一定金額以上者須採公開招標,不過若無管道,通常無功而返,一般可透過仲介商與採購單位連繫安排,事前了解採購規格,我商或可與當地廠商結盟,成功機會較大。

 

10. 印度種族及宗教影響商業進行

印度教信徒約占總人口83%,該教義講究階級及因果,且因印度文盲比例高達30%以上,對上層知識份子相當敬重,中低下層級者雖然認命妥協安份守己,給人一種溫和友善且安份的印象,但往往在商業上無決定權。回教是第二大宗教,多年前曾與其他宗教爆發衝突,造成部分人士對回教徒不佳的印象,不過,在印度社會大鎔爐下,絕大多數回教人士皆屬溫和之一群。另由於宗教種族繁雜,各種節慶很多,時常放假,影響商業進行,不過一般企業仍多會自行過濾選擇放假日期。

 

11. 社會貧富差距大,消費者精打細算

因農民及貧窮人口亦占有相當大比例,致一般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是錙銖必較,討價還價,印度消費者偏好以較低的價錢購買耐用的好產品。

 

12. 各項隱性成本偏高,商業稅負規定中央、地方互有不同

外國公司不易掌握各項法令規章,電話、公司登記等相關申請耗時費日,與其他先進國家商業環境有所差距,紅包文化仍待改革。

 

13. 除軟體代工業外,產業多偏重勞力密集及消耗自然資源

印度在開放後仍維持高關稅政策多年,各產業因長期受保護,缺少競爭,效率低落,缺乏研發、行銷及市場競爭的觀念,再加上基礎設施落後,許多產業多侷限在勞力密集及具自然資源優勢的產業,如紡織、寶石、大理石、皮革製品等,不過近幾年,醫藥、生化、機械及汽機車產業成長迅速,為不可忽視之力量。

 

14. 文化差異大,商業習慣不同

印度人一般較為輕諾,商業交往注重建立人脈交情,不重效率,為達目的,拖到最後一刻絕不輕言露出底牌,且往往視約會重要性,而採取守時或不守時方式,即使簽約仍不斷設法爭取己身利益,與西方商業習慣有相當差異,初與印度商業往來之國外人士難以適應,必須經過一段時日,才能逐漸習慣,不過此亦是許多我國廠商開始喜歡進軍印度市場的原因之一,如能在印度市場大開大闔,過關斬將,累積獲勝之經驗,經過此種焠煉,相信在其他市場上,將能無堅不摧。

 

15. 不易取得徵信資料

印度金融資訊尚無全國性的個人或公司徵信系統,僅能透過往來銀行或徵信公司做重點式之調查,一般跳票及倒閉廠商資料較難以查得,外商在印度經營多自行小心選擇客戶及嚴格控管收付款條件,以降低風險,不過,印度中央銀行於2000年協助成立全國信用調查公司(Credit Information Bureau (India) Limited),已開始提供所屬會員所需之全國公司或消費者信用調查資料,印度亦逐漸走向信用翔實之社會。

 

16. 傳統小店舖多,專業量販店尚在發展中

目前印度零售通路僅3%左右設施稍具現代化,據估計,至2011年現代化零售通路將成長至16%。印度零售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美元,龐大的商機已吸引多家印度本土企業集團競相投入。類似歐美及台灣之綜合賣場Mall已開始冒出,其中含有飲食、成衣、百貨、遊樂場及超市等。專業產品如電腦、電子及通訊等3C產品之量販店,亦已開始籌畫設立中。此外,一些著名的連鎖百貨公司例如Shoppers StopPantaloonAmbi等亦已設立。Bharti集團亦將與Wal-Mart合作,Reliance集團則投入50億美元在印度都會區開設超級市場,Aditya Birla集團將投入10億美元建立行銷通路,Tata集團亦早已涉足零售通路,他如南非Shoprite經營的超級市場,現有的零售商Shoppers StopPantaloonAmbiSubhiksha都將是這場零售通路競爭者。

 

() 競爭對手國在當地之行銷策略(駐清奈辦事處撰述)

 

過去印度許多消費者長期處於貧窮,消費資訊封閉,但近年來由於經濟穩定發展,培養出一批為數眾多的消費族群,而這一批族群因以往並無國際品牌的認知,也就無品牌忠誠的問題,這不啻為二線品牌提供最佳翻盤的機會。

以下是幾個MNC在印度市場執行「印度策略」成功的例子,當國際一線品牌步履蹣跚的使用僵固的策略開拓印度市場時,二線品牌已趁隙在隊伍中插隊搶先一步,取得較佳位置。例如:ReebokLGHyundai還有Lee

大部分跨國企業都是在全球布局策略框架下經營,但那些在印度取得勝利的二線品牌,卻是採取「當身處印度,必須使用在地的方式,並以當地消費者的眼光,去調整發展策略」。

Lee1995年進入印度市場時,印度消費者對於成衣品牌概念尚未成型,故品牌成衣在印度的市場非常狹小,頂級牛仔成衣的市場更小。而大約同時期進入市場之Levi’s,在印度消費者不具品牌概念的情況下,以保證在品牌荒漠的印度,靠多品牌維持一定的市場銷售量。但是Lee卻選擇使用單一品牌,且設立單獨之展示賣場。經過一段時間後,證明Levi’s的多品牌策略無法凝聚印度消費者「頂級牛仔成衣」的品牌認知,消費者將其與雜項品牌混淆,故市場占有率遠遠不及Lee

Lee品牌在印度的經營公司—Arvind經過10 年之後,回想這一段歷史表示,單獨的展示賣場對經營成本是一項沈重的負擔,但卻也同時增進消費者的購買體驗,這將轉化成日後的品牌認知,這就是Lee成功擊退Levi’s重要的因素。

運動用品Reebok則是另一個例子,同樣於1995年進入印度市場,初期與印度運動俱樂部與健身中心合作,用以創造品牌印象,當零售市場成熟後,Reebok隨即轉換焦點,於全印主要都會區及大城市開設專賣店,經過一段時間後再迅速擴展到二線及三線城市。為了在印度市場深耕Reebok品牌,並與印度國家運動板球球隊簽約,擔任品牌大使。然而Nike卻在同時間仍然在「框架裡」執行全球品牌策略---在印度的傳播媒體上,大肆播放其國際廣告,而同樣10年後的今天,Reebok已在全印設立400餘個專賣店,市場占有率僅次於BataNike卻遠遠落後。

LG則是第三個幸運的故事,在經過兩次與印度公司策略聯盟的慘痛失敗經驗後,LG1998年第三度向印度叩關,而當時其他一線品牌如PhillipsSony已好整以暇站穩市場。LG與其他多國籍MNC公司不一樣,它並非將印度視為一個市場,而是視為「多個凝聚市場」,所以分別在全印各地區快速大量推出展示、大量生產客戶導向產品,並且針對印度市場特性推出產品,例如LG針對印度鄉下地區設計出Sampoorna彩色電視,並且給經銷商一個範圍相當大的價格彈性空間,允許經銷商從中賺取差價。LG公司的成功在於驅策銷售系統、採利潤導向的市場經營及組織透明化,幾乎將全部的員工,都拉入公司的賺錢計畫中,使得員工具向心力。今天LG在印度市場已經成為一個年營收750億盧比的超大公司(約台幣570),並且在耐久財家電及消費電子品項中獨占鼇頭,成為市場第一品牌,在資訊產品及手機通訊亦占有大量市場,依據 Hansa Research Groups’ Guide調查,由1998年至20058年間,LG市場占有率成長1,100%LG在印度市場共售出720萬件家電產品。

另外原不被印度消費者認知的Hyundai,亦於1998年進入市場。Hyundai簽下印度人最熟悉的一張臉Shah Rukh Khan(寶萊塢天王巨星,餅乾包裝、水果攤到處可見他的照片)當品牌大使,去教育印度消費者,在印度市場Hyundai推出第一項產品---斜背式、高底盤Santro小轎車之前,加強對印度市場的分析調查及技術訓練中心。事實上證明Hyundai選擇了一個絕佳的產品,以小型車切入市場,讓首次購車的印度消費者降低入門門檻,高底盤設計適合印度大部分仍未鋪設柏油的鄉間路面,將原有小型車市場盟主Maruti打得俯首稱臣,而同時並不將它視為競爭對手的國際一線車廠---GMFordToyota,卻仍然不脫多國籍企業的國際思考框架,將重心放在豪華轎車及大型休旅車上,今天Hyundai因為因地制宜的「印度策略」的成功,已經「真實存在」於印度市場,並且為傳統的印度市場,量身訂製一套策略,來適應特殊目標市場。20065月經濟部施次長領軍的印度訪問團,在印度清奈飯店同一場地的上一場記者會,正是Hyundai慶祝單一車型Santro銷售突破一百萬輛的慶祝酒會,韓國企業在印度市場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商借鏡。

 

  建置單位:經濟部國際貿易局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
地址:100-66 臺北市湖口街一號
電子郵件信箱:bt1-dept@trade.gov.tw
服務時間:上午9:00 至 下午5:00          TEL:(02) 23977252          FAX:(02) 23517080
 
建議瀏覽模式 1024 x 768
解析度/IE5.0以上
本網站係入口網站
部分經貿資訊以超連結方式提供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