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產業概況
(一) 軟體代工服務業
近年來印度軟體代工業表現亮麗,2006-07會計年度產值達313億美元,較前一年度成長33%,其中外銷比重占產值近8成,已成為印度主要創匯來源。產業的蓬勃發展亦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計130萬人直接從事軟體代工業,300萬人服務軟體代工業所需。
印度軟體代工業務主要來自美國(市場比重近70%)、澳洲(約占23%)及歐洲(約占8%)。近年來亦加強開發其他國家市場,如中國、南非、東歐、東南亞國家、日本及紐西蘭市場。
在成本考量下,跨國企業軟體外包比重愈來愈高,如美國公司將工作外包到印度,至少可以節省40∼60%的成本,扣除硬體的建設費用,應可以節省25~30%的成本。印度超大軟體公司如TCS、Wipro、Infosys、Satyam、HCL為爭取更大訂單,亦開始朝系統整合服務發展。如IT策略諮詢、專業顧問服務發展。如TCS為爭取大型客戶代工業務,即推出全方位整合服務;Wipro亦設立專案小組,爭取年營業額在1億至3億美元客戶。
跨國公司近年來更直接至印度設立據點,如IBM在印度設有7個據點,包括印度北部之Gurgaon暨Chandigarh,南部之邦加羅、海德拉巴及清奈,西部之Pune,東部之加爾各答等,聘用員工數超過3萬8,500名。其他科技大廠如英特爾、甲骨文、惠普、微軟及GE Capital等,亦已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
企業代工服務(BPO)暨資訊諮詢服務(ITES),是印度近年軟體代工業成長最快速的業務。在扎實的客服與市場互動基礎上,印度代工業者從研發、市場研究、行銷到終端廣告,整個資訊產業的產製流程,印度都能一手包辦,可針對不同的客戶需求,客製化一般的白領工作。
印度軟體代工業起源於1974年,當時美國Burroughs公司請印度TCS 維修當地的機器;千禧蟲危機時,有5,000名印度工程師被招攬到美國擔任客服維修,讓印度一舉掌握資訊軟體業的運作精髓,開啟了印度軟體代工業的發展契機。目前印度已有超過3,000家的軟體代工業者,其中前15大軟體公司包辦70%的ITES業務,近200家BPO業者包辦70%的BPO業務。業務發展更從文件撰寫、程式編碼、客戶服務、市場問卷調查等,這些需要大量人力的服務手工業,發展至專案資詢服務如金融、會計、醫療保險及通路管理等ERM暨CRM系統建置暨營運。
繼製造、電子等產業之後,華爾街金融業近年也興起一股委外風潮,在印度聘用的分析師人數由2002年的300人成長為2006年的5,700人,預估至2011年,投資銀行業將在印度聘用逾2萬名分析師。
隨著產業快速成長,印度軟體代工業已面臨專業人力短缺、員工薪資上漲壓力。如印度軟體工程師薪資每年以20%速率成長,部份專業人士薪資成長率更超過50%。
為了解決專業人力短缺問題,印度軟體代工業者紛紛自行培訓所需人材,如營業額最大的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在印度南部之Trivandrum設立大型訓練中心,第二大的Infosys Technologiesy在邦加羅南部之Mysore亦設有訓練中心。
此外,印度軟體代工業者,也開始將業務外包,如在菲律賓設立據點,一方面滿足人力需求,一方面將低價代工業務移至菲律賓。菲國專業人才英語較無濃厚的地方腔調,溝通能力暨服務態度亦較印度員工佳,菲律賓文化與主要代工市場美國接軌,通訊設施較亦優於印度,可以預見印菲兩國在軟體代工業務上將有進一步合作空間。
印度軟體代工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有待克服,如基礎建設嚴重不足,社會貧富落差致社會發展嚴重失衡,而人際間誠信較薄弱,員工盜取客戶資料時有所聞。蓬勃發展的軟體代工業,亦面臨兩項外來的挑戰,一是美、英、德國內要求立法禁止產業外包呼聲不斷,另一是新的競爭者出現,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波蘭及匈牙利等國,都將影響印度軟體代工業的發展。
印度軟體代工業的發展過程值得借鏡,但不易仿效,惟其發展成果值得借鏡,如跨國企業晉用印度充沛廉價的工程師,威盛電子、聯發科技及友訊電腦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資策會在印度招募人才等經驗,對廠商國際化過程應有參考作用。
(二) 紡織業
紡織業係印度的民族工業,在經濟發展中向居特殊的地位,從獨立前聖雄甘地藉「用印度布」運動爭取印度經濟獨立,迄今該產業仍是印度境內從業人員數僅次於農業之第二大產業,計提供350萬人就業機會,相關行業人員達3,500萬人,產值占印度工業生產總值的14%,其中國內銷售每年約290億美元,年出口金額超過130億美元,出口值占出口總值的16.8%,是印度第二大創匯產業,對印度國內經濟及就業情況有相當貢獻。
2002-03年印度紡織品出口總額為96億美元,2003-04年增至137億美元,2004-05年為135億美元,2005-06年為130億美元,預計2010年紡織業產品可達500億美元。顯示在後配額時代,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越南、拉丁美洲等國競爭市場商機,仍有進一步成長空間。
如2006年印度家用紡織品出口商已經在美國市場取代中國,成為美國毛巾的最大供應商,市場占有率達到19%,另外印度在美國棉質床單的市場占有率亦達18%,成為主要供應來源。印度家用紡織品出口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企業的積極投入,如Welspun、Abhishek及Alok等公司均透過產能擴大、產品差異化及至歐美設立子公司等提高其競爭力。
印度紡織業主要優勢在於同時擁有豐富的天然纖維(棉、黃麻、絲、羊毛)及豐沛的人纖(Polyester、Acrylic及Viscose)產量,中游紡紗棉線、染整,到下游製成布料及成衣齊備。而全球第一的spinning(占全球21%)暨weaving(占全球33%)產能(2004-05年消耗515萬5,000公噸各式纖維和紗),大量便宜的勞工,及業者對歐美市場的熟悉,更強化其市場競爭力。
印度棉花產量占全球產量15%,現有2,722家紡織廠(較具規模者1,842家),使用3,860萬支紡錠(占全球22%,僅次於中國)。為確保棉花穩定供應,保證棉花品質和數量,減少雜質和纖維的不穩定性,紡織企業已和和農民簽署農業合約,有關業者包括Super、Forbes Gokak 、印度棉業公司、Nahar、Vardhaman 、JCT、Aarthi、Winsom及Gonterman Peipers等公司。
近10年印度紡織業年複合成長率達9.47%,2005-06年印度紡織品出口以成衣及棉製品為主,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阿聯大公國、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加拿大、孟加拉及日本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項目計成衣60億3,869萬美元,綿織品32億9,031萬美元,人纖織品19億4,872萬美元,絲織品4億682萬美元,其他(黃麻、椰纖)織品13億1,413萬美元。2005年計生產棉纖412萬2,000公噸、人纖102萬3,000公噸、綿紗272萬2,000公噸、其他紗線50萬1,000公噸及細紗線110萬9,000公噸。
印度紗線價位便宜,業進入台灣市場,惟因部份企業生產規模過小,產品結構單一,缺乏資金更新技術及設備,加上產業鏈不完整,特別是服裝加工業,無法帶動紡紗、製造、印染及針織等產業發展。如百年知名企業,仍使用1985年生產之細紗機紡140支之高支純棉紗。印度紡織工業依然停留在傳統方式,人力培訓沒有得到重視。
為提升技術至世界水準,印度紡織業在擁有原料供應及人工技術的優勢下,正進行核心部門的投資及製程現代化,主要紡織產業政策為2004年12月公布之「紡織業2010年遠景計畫」(Vision 2010),計劃在2010年將印度紡織業年成長率提高為10-15%,占全球紡織品貿易的比例由現行的4%提高至8%,出口值由2004-05年的135億美元成長為500億美元,紡織業規模由目前370億美元增加至850億美元,並創造1,200萬個工作機會。
為達到2010年的出口目標,印度政府開放外人直接投資紡織業不加限制,降低紡織機器及零配件的基本關稅,廢除紡織品附加貨物稅及附加貨物稅法,免徵各類聚酯長纖貨物稅。聚酯短纖、聚酯長纖、及其中間體PTA、DMT、MEG關稅由10%降為7.5%,最高關稅稅率降至10%,教育捐由2%調增至3%,紡織機貨物稅仍維持在16%。
為了刺激紡織業成長及提高附加價值。印度政府亦透過「成衣園區出口計畫」暨「紡織基礎發展中心計畫」,以推動具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建立具有國際水準的成衣廠暨更新各重要紡織中心的基礎建設等。目前已有26個綜合紡織園區通過核准成立。另外為了協助產業使用頂尖科技,印度政府加強及擴大「技術升級基金計畫」,提供業者購買新機器所需資金5%的補貼,2005-06年度紡織業投資額為1,600億盧比(約合33億美元),2006-07年度可達3,000億盧比。而手紡業及手工織物代表印度文化的傳承,亦是政府鼓勵政策的核心。
知名廠商Raymond、Arvind Mills、Alok Industries、Rajasthan Spg. & Wvg. Mills、Welspun、Zodiac、Gokuldas Images、Orient Craft、Ambattur Clothing等即透過建新廠或擴大既有生產線,爭取商機。
目前印度主要進口合成纖維絲紗、塑膠浸漬塗布紡織物、輪胎簾子布及合成纖維絲紗梭織物等紡品。廠商在拓展印度市場時,需注意印度業界非常規之競爭,如在2006年,印度每月約進口來自中國和韓國的合成布料8,000萬公尺,進口價格約每公尺17-20盧比,印度製造業界即要求印度政府應對進口布料徵收反傾銷稅,按以往模式,印度政府往往在未經充份調查,獲得有利證據前,即可能宣布成立反傾銷案。
(三) 製藥業
印度製藥業年產值約有10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3名,如就產量比較,則居全球第四名,經過近30年的發展,無論是技術、藥品品質及種類,都已達到一定水準,從簡單的頭痛藥到較複雜的抗生素及心血管藥物,都能夠自行製造,所生產藥品爭取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之核准案件,係除美國以外,列名最多之國家。
印度製藥業生產500種原料藥,以中小企業為主,其生產的原料藥達500種以上,包括最新的抗癌藥物、心藏血管藥、抗HIV等藥品,可供應90%國內市場需求。此外,原料藥出口至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部份藥廠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FDA)、MCA、TGA&COS等機構的認證,且是美國以外獲得USFDA認證最多的國家。
印度較具產規模的製藥廠商約有250至 300家,占製藥業產值超過70%的,其中前10大公司,包括Ranbaxy、Cipla、Dr. Reddy’s Laboratories、Lubin、Nicolas Piramal、Aurobindo Pharma、Cadila Pharmaceticals、Sun Pharma、Wockhardt Ltd 及 Aventis Pharma占製藥業逾3成的產值,其他則為中小型廠商,生產量可滿足國內75%的市場需求。
印度製藥廠商現在外銷到全球65個國家,外銷總值約38億美元,過去幾年來平均年成長率22.7%,主要出口藥物包括Sulpher-methoxazole、amoxycillin、ampicillin、menthol及ibuprofen等。主要出口地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及拉丁美洲國家等。為了鼓勵藥品出口,印度政府並成立專責輔導單位(Export Promotion Cell),以協助廠商拓銷海外市場,預計 2010年印度製藥外銷總值將可達到224億美元。
印度國內消費市場總值約53億美元,相關業者約共有2萬多家,提供印度國內市場8成所需之原料、中間體、合成藥物、化學原料、藥片、膠囊、口服製劑,主要廠商約有250家,其中排名在前50名廠商多有研發團隊及開發新藥之能力,該等廠商營業額約占全體廠商營業額之80%。由於許多印度製藥品已經能夠達到歐美的藥品檢驗標準,加上其生產及研發成本較低,許多歐美藥廠紛紛加強與印度廠商合作,尤其是專利已經過期的學名藥(Generic Medicines)。
對印度藥廠而言,美國地區總值達180億美元的學名藥品市場是未來持續成長的最大契機,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印度藥廠取得美國FDA的認證,進軍此一市場,較著名者包括Ranbaxy、Sun Pharma、Dr. Reddy's Labs, Wockhardt, Cipla, Nicholas Piramal 及 Lupin,所進軍之藥物及科技主要為 formulations, bulk drugs, generics, 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New Chemical Entities, Biotechnology。
印度是生產學名藥的主要國家,印度學名藥市場約占全球的22%。學名藥係複製專利已過期藥物之化學成分,由於其為專利藥物的複製品,所以學名藥廠本身不需負擔高昂的研發費用,因此,學名藥的售價遠比專利藥物來的低。
印度政府在1970年所通過的專利法中規定,藥品本身不給予專利,但藥品的製程是可享有專利的,因此印度的藥廠往往利用不同的製程去製造出專利未到期的專利藥物,並銷往國外,藉以累積利潤及提昇製藥技術。在低廉的化工人力資源及設備支援下,印度藥廠得以較低成本,製造出大部分的藥物低生產成本,這也是為什麼印度學名藥占有優勢的原因。
自2005年1月1日起,為符合全球規範,印度政府已修改1970年所通過的專利法,承認外國藥物之專利,規定不得生產、販售及外銷未經授權之藥物。這項改變將迫使印度製藥業由仿製發展轉而進入生產專利藥品,也因為如此,跨國公司再也不用擔心產品會被仿冒,也開始積極進入印度龐大的生技市場,並主導印度大部分的生技製藥產業。
目前印度能夠自製約95%國內所需藥品,進口產品多屬一些用於抗癌及治療心血管疾病等新藥。藥品進口除了極少數需事先申請進口執照(Import Licence)外,大部分都可以完全自由進口。不過,在修正之專利法下,約有6億美元之國內需用藥物,需經專利授權始得生產販售,亦即該市場經營權將由國內生產者讓出。不過,印度政府認為,諸多用於防治愛滋病之藥物不屬於專利範疇,仍可由國內生產者製造及販售。
1995年印度政府頒布了新版的藥物價格管制規定(Drug Price Control Order),將原來限制142種藥物價格,放寬到只限制76種,到了2002年更降低到只限制38種,如此使得藥廠可以有較多的利潤,進一步提昇技術及加強研發。此外,印度對製藥業允許100%的外資投資比例,可加快國外藥廠進入印度,有助印度製藥業發展。許多公司通過國際合作和技術授權,強化了生技產品的開發和製造能力。
印度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具科技背景及語言能力約有400萬人,其中製藥專業人員約有12萬人,這也是印度成為世界主要藥廠研發、測試及製造之基地的原因。在全球每年600億美元的外包承製藥品市場上,由於印度藥廠本身素質高,經驗豐富且生產成本低,測試所需時期較歐美大為縮短,自然為國際大藥廠中意,如Ranbaxy即與國際大藥廠GSK簽約,共同將所研發之新藥物儘速商品化。印度製藥產業正逐漸朝著成為國際委外研究和製造中心的目標發展,預期在未來2、3年內,印度每年約可獲得40億至100億美元之委外承製訂單。
(四) 工具機業
印度工具機產業全球排名第18名,年產值可達3億8,000萬美元,約雇用6萬5,000名員工,整個產業約有450家製造商,其中150家規模較大,前10大公司生產逾60%的產值,其中Hindustan Machine Tool (HMT)是該產業龍頭老大,擁有40%的市占率。其他主要廠商包括ABB Limited、Bharat Heavy Electricals Limited (BHEL)、Cummins、Crompton Greaves、Elgi Equipments、Kirloskar Oil Engines Limited (KOEL)、Siemens 和 Thermax。
印度工具機產業分布在南北各地,包括Maharashtra州的孟買及Pune,Punjab州的Batala、Jullunder及Ludiana,Gujarat州的Ahmeda、Baroda、Jamnagar、Rajkot及Surendranagar,Tamil Nadu州的Coimbatore及清奈,Karnataka州的邦加羅。
工具機產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發展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從工具機產業數據可看出該國工業發展的程度,工業發展程度越高對工具機的需求相對的也會增加。印度國產工具機2005年產值約3億8,200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約13%,其中主要以汽機車製造業工具機之需求最高,其次為汽機車零配件、國防、鐵路、職業訓練所及小型企業。
近幾年來,使用者對高效能、符合經濟效益的機種需求提高,CNC機種由於精準度高、工作速度快,受到使用者的青睞。2005年印度國內CNC機種總生產值達到1億9,700萬美元,占國內工具機總值的50%,較上年同期成長23%,產量共計4,286台,其中Lathes、Machining Centers及 EDMs共占83%。未來3至5年,CNC機種需求將成長8%至10%。
2005年印度工具機出口值約2,10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共出口258台,主要出口地區包括美國、日本、巴西、英國、德國及澳洲等。
整體來說,印度工具機產業,隨著汽機車、汽機車零配件及消費耐久財產業大幅成長,對金屬工具機之需求不斷增加,目前已超出國內總生產量,就算是幾家大公司擴大產能,也無法充分供應市場需求,不足部分僅能由國外進口。印度進口工具機,2006年已達到2萬3,767台,金額達到8億6,210萬美元,較前一年大幅增加134%。其中金屬切割機為主要進口機種,共20,050台,其中車床4,272台、磨床3,823台、加工中心機1,645台、鑽床1,286台。在進口金屬成型機中,則以自動壓床最多,其次為其他金屬成型機。進口來源以美國為最大宗,約占總進口額的15%至18%,接著才是德國、日本、中國、台灣及韓國。
其他資本設備也因產業發展而帶動需求,包括紡織機械及其他產業機械等。印度製造業發展需要大量工具機,且因所得較低,印人對產品價格較敏感,我國機械產品及整廠設備,品質良好且價格具有相當競爭力,在印度甚受歡迎,已成為我國銷印度的主要產品之一。
(五) 電信通訊業
拜經濟成長之賜,近年來印度電信通訊產業持續成長,無論是在個人或企業用戶數量,或在有線電話用戶、行動電話用戶及網際網路用戶數量上都迭創新高。迄2006年9月,電話用戶數達1億7,026萬戶,其中行動電話用戶1億2,951萬戶、有線電話用戶475萬戶,網際網路寬頻用戶數182萬戶。
業界預估至2007年底,電話用戶數將超過2億5,000萬戶,其中8成將為行動電話用戶。自2004年10月印度行動電話用戶超過有線電話用戶起,印度行動電話用戶數即持續成長。此外,網際網路用戶數則超過6,000萬,惟多數係企業用戶。
促使印度行動電話用戶快速增加原因有四:一、系統業者不斷大幅擴充設備,提供更多服務方案;
行動電話產品關稅持續降低,系統業者不斷推出費率優惠方案;三、在許多鄉村偏遠地區,由於基礎建設不佳,使得申請行動電話比有線電話來得容易方便;四、行動電話已成日常溝通必備。
印度行動電話業年營業額現約3,130億盧比(約71億美元),從業人員360萬人。行動電話密度9.9%,遠低於中國之32.5%,顯示印度行動電話市場還可有2億5,000萬隻手機的需求。
行動電話業者目前主要採取GSM及CDMA系統,迄2006年10月,GSM系統中, Bharti Airtel 市占率為29.88%,用戶數達2,860萬;BSNL市占率為23.03%,用戶數達2,200萬;Hutch-Essar用戶數達2,120萬;Idea用戶數達1,090萬。CDMA系統中,Reliance用戶數達2,400萬;Tata用戶數達930萬。
為進軍印度市場,Vodafone甫提出以120億美元購併和記黃埔持有之Hutch-Essar 67%持股,待印度政府核准後,即將成為最大持股之股東。印度行動電話產業主要掌握在五家國際大廠,分別為Nokia、Motorola、Samsung、LGE、Sony Ericsson。各廠亦在印度設立據點,繼摩托羅拉於1991年在印度設立研發中心後,諾基亞、三星、LG、新力、思科、西門子、朗訊、易利信等國際大廠也陸續建立據點,且多集中在印度南部有印度矽谷美稱之邦加羅。
2006年底,印度總統Dr. Kalam籲請該國菁英提供免費頻寬到全印各地,以促進經濟發長、消弭貧富差距、發展電子化政府服務、提供遠距教學及線上醫療服務。目前印度有7億人口住在鄉村,其中多數未接觸過通訊設備(距離通訊骨幹30至40公里遠),此外印度尚有27%家庭沒有水電供應。因此,普及行動電話暨無線上網將是印度未來基礎建設重點。
微軟預計在未來3年內在全印各地設置5萬家網咖,Saksham將透過現有電話線路暨衛星通訊線路提供偏遠地區網際網路服務,Intel暨北方電訊則正在印度推展Wimax服務。
印度在1990年中期進行通訊業民營化,將獨占市場的國營公司切割成BSNL、MTNL及VSNL等三家公司。目前印度有線電話服務仍以BSNL、MTNL、Barati Tele-Ventures及Tata Teleservices為主,其他民營業者有3家。國內長途電話服務(National Long Distance, NLD)業者有4家,國際長途電話業共有5家。
為迎接無線網路通訊時代來臨,印度在2005-06年間計擴充2,050萬條GSM設備,其中印度Bharti Airtel民營電信公司計擴充600萬條,Bharti Airtel透過Ericsson之協助在印度各地設立GSM/GPRS網路服務。在2006至2008年間,Bharti Airtel更規劃加強網路建設計畫,擴充6,100萬條無線網路線路。
在Bharti Airtel擴充線路之同時,印度最大國營電信公司BSNL亦透過Nokia之協助,擴充400萬條GSM/EDGE/GPRS通訊使用之核心無線網路設備及延伸之網路服務,另外,BSNL亦持續在印度西部擴建1,800萬條 2G+之網路,預計往後,很可能再擴建4,200萬條之網路。
中國電信設備大廠中興(ZTE)亦獲得印度Reliance Communications 7億美元CDMA的訂單,訂單包括收發器基地台、接收器和軟交換機(soft switches)等設備。由於中興獲得的這份合約僅僅是Reliance轉向GSM服務的一部分,其它設備廠商如阿爾卡特(Alcatel)、華為(Huawei)和摩托羅拉(Motorola)等,都在等待Reliance即將發布規模為7,500萬條GSM線的投標案。
印度使用的通訊網路設備部分自國外進口,例如交換機有Alcatel、Siemens、Fujitsu、AT&T、GPT、Ericsson及NEC等大廠產品,此外Lucent、Fujitsu及Siemens也在印度生產通訊傳輸設備。由於印度人口眾多,通訊需求龐大,進口通訊產品除手機外,其他如電話機、答錄機、傳真機、數據機及公共電話等,皆有相當成長空間。
(六) 汽機車工業
印度擁有超過10億的人口,但整體轎車及休旅車銷售量卻僅於2005年首次達到百萬之水準(台灣歷年年銷售量約在40萬輛上下),但近來每年以超過20%的速率向上增長,市場發展潛力雄厚。
依據統計,2006年度印度汽車市場,銷售數量達到115萬輛,比前一年度94.8萬輛,年成長達到22%。往後數年,每年約可平均成長15%,至2010年,市場總規模可達到250萬輛
2006年不論在銷售數量及平均單價上,都有大幅成長,但最大贏家是銷售高價豪華房車的車廠,而非一般國民車車廠。依據2006年汽車產業統計,去年印度汽車市場,成長幅度最大的是中型以上房車,從Honda City/Accord, Hyundai Sonata等級到Mercedes Benz C/E/S Series等級,這類等級之汽車是成長幅度最大的,成長幅度高達56%,超出整體產業成長率之一倍以上。成長幅度次之的是第二級之斜背式家庭小車,市場增長31.4%
目前印度銷售最佳的汽車,以入門級20萬盧比(約台幣16萬)之斜背式小型車為主流(Maruti 800, Maruti Alto),再進一級則為售價約30~50萬盧比,在印度人的認知上為”小型家庭房車”之斜背汽車(Hyundai Santro & Getz, Tata Indica, Suzuki Wagon, Fiat Palio)。2006年,此兩類汽車共銷售75萬3,138輛,比前年57萬2,984輛成長31%。
第三級則為三廂之中型房車/吉普/休旅,以售價50~70萬盧比之Hyundai Accent, Tata Indigo, Ford Ikon為代表。其次為售價約80萬盧比之豪華入門級Honda City, Mitsubishi Lancer, Chevorlet Optra, Suzuki Baleno, Toyota Crolla, Skoda Octavia及Hyundai Elantra為代表。2006年此兩類車共銷售20萬615輛,比前年19萬2,374輛成長4.3%。
而豪華汽車則是以250萬盧比等級之Ford Mondeo/Endeavour, Honda Accord/CR-V, Hyundai Sonata/Terracan, Toyota Camry, Mercedes C-Class, Nissan X-trail, Skoda Superb, Suzuki Grand Vitara為代表,頂級市場則為350萬盧比以上等級之Mercedes M/S Class等為代表。2006年此類車共銷售4萬3,197輛,而前年同期僅2萬7,722輛。
由於印度汽車市場未來前景佳,各車廠莫不大力擴廠,印日合資的印度第一大車廠Maruti Udyog與日本母公司Suzuki汽車合作於新德里設立年產35萬輛的新車廠,將於2008年開始生產,屆時年產量將可超過96萬輛。韓國現代汽車亦規劃於清奈現有廠房附近建立第二廠,擴大產能至40萬輛。而Nissan亦於2007年3月宣布與印度Mahindra及雷諾汽車於清奈設立年產50萬輛之汽車廠,並將以小型車為主。印度第二大車廠TaTa Motors將於2008年推出約2,500美元之小型國民車。
2006年出售的115萬輛轎車及休旅車中約半數在孟買、新德里、清奈等10大城市售出,其中61萬輛為800cc-1,200cc小型迷你車。小車銷售佳的理由為多數印人所得仍有限,購買者有95%以貸款方式購車,故偏好小型及價廉車。
商用車銷售方面,中大型卡車在四年內由15萬輛成長至35萬輛。
由於印度經濟成長迅速,各地不斷興建高速公路,增加對商用車的需求,預計至2010年可達50萬輛,國際知名大廠MANAG、International Truck & Engine分別與當地Firodia’s Force Motors、Mahindra & Mahindra合作產製大噸位卡車,Daimler Chrysler則自行在印度拓展市場。
汽車出口方面以現代汽車每年出口10萬輛最多,Maruti Udyog、TaTa Motors、Mahindra等車廠亦出口少量汽車至東南亞、南亞、非洲、中東市場。印度政府計畫將印度發展成為小型車的生產及出口重鎮。
在機車內銷市場上,2004-5年計銷售摩托車496萬4,753台,Scooter 92萬2,428台,輕型機車32萬2,584台。2005-6年摩托車銷售量再成長至581萬599台,Scooter 90萬9,051台,輕型機車33萬2,741台。
在機車外銷市場上,2004-5年計外銷摩托車27萬7,123台,Scooter 6萬699台,輕型機車2萬8,585台。2005-6年摩托車外銷量再成長至38萬6,054台,Scooter 8萬3,934台,輕型機車4萬3,181台。其中最大車廠Hero Honda市占率50.3%,Bajaj Auto 29.7%、TVS Motor 12.7%、Yamaha Motor 3.6%。
由於城郊及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0%,加上所得持續增加,15-24歲年輕人口占總人口25%,機車需求持續大幅增加,因此Hero Honda及Bajaj Auto在農村廣設機車工作站,推出約2萬9,000盧比的低價入門車種,及配合金融機構提供貸款方式,不斷發掘潛在客戶,吸引年輕人購買。
近數年,拜印度國內汽機車銷售量大增及國外需求殷切,印度汽機車零配件產業表現甚佳,2000年至2005年,每年平均約有20%之成長率。2005-2006年年產值已超過100億美元,較上年同期超過15%;其中外銷金額為18億美元,年成長率28.57%。預計至2009年年產值可望達到187億美元,2014年產值可達到400億美元。印度自產之汽機車零配件,約有57%供應至售後服務市場,27%供應至車廠。印度出口之產品約有75%屬於OEM零配件,顯示印度零配件產品已為國際車廠接受。
由於印度零配件價格具競爭力,大型零配件廠如Bharrat Forge、Sundram Fasteners、Sona-Koyo、Tata Automotive Components不斷接獲美國大訂單,以供應美國車廠對廉價零配件之需求。
印度產製零配件雖具競爭力,然部份零配件如傳動軸、鋼圈等較中國價昂,故印度部份車廠已改自中國進口,本土大型零配件業者則以引進歐美技術、購併歐美零件廠以獲得行銷管道,及在中國設廠接近對手方式以為因應。
(七) 電子業
印度軍事工業強大,惟受到基礎建設不良、產業規模不大影響,其電子產業發展仍有待努力,2005-6年電子產業產值約126億4,965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14.2%。其中出口比重17.2%,金額21億7,416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22%。在資通訊產業成長的帶動下,預期至2010年印度電子產業產值可望超過356億美元。
印度電子業中分為五大類產品,其產值及出口值如下:
1. 消費電子產品產值約41億7,890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1.7%;其中出口金額4億5,177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76.4%。
2. 工具暨策略性電子零組件產值約28億2,358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7.9%;其中出口金額5億1,954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55.5%。
3. 電腦暨週邊產品產值約23億7,181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21%;其中出口金額2億3,153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86.6%。
4. 電子零組件產值約20億5,557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4.9%;其中出口金額8億5,837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1.4%。
5. 通訊暨廣播設備產值約12億1,979萬美元,較前一年成長24.9%;其中出口金額1億1,294萬美元,較前一年約成長44.9%。
消費電子產品中,2005 年印度電冰箱、洗衣機、冷氣機與微波爐等家電市場規模為21億5,000萬美元,其中電冰箱產值為8億6,000萬美元、冷氣機為6億3,200萬美元、洗衣機為4億3,000萬美元。如就產品品牌觀察,電冰箱市占率前四大家電廠商依序為韓國LG(市占率27.7%)、美國惠而浦(市占率22.3%)、韓國Samsung(市占率15.6%)及印度Godrej(市占率13.2%);洗衣機前四大廠商分別為LG(市占率30.8%)、Samsung(市占率19.3%)、印度Videocon(市占率15.6%)及惠而浦(市占率13.0%);而在冷氣機方面,LG為第一大(市占率29.2%),其次為Samsung(13.5%)、Voltas(13.5%)及Videocon(10.1%);微波爐依次為LG(36.2%)、Samsung(22.1%)、Kenstar(10.7%)及Electrolux(9.9%)。近幾年來,中國海爾及TCL亦加入印度消費電子銷售行列,頻以低價及多樣化產品出擊,帶動另一波價格競爭。
在工業電機及電子設備上,印度由於電源供應不足,對各種發電機、電線電纜、配電盤、馬達、瓦時計、變壓器等需求高,亦進口不少轉換器、電機材料、通訊傳輸器材及電線電纜等。2005年市場規模約61億5,000萬美元,印度自行生產規模約50億,出口4億5,000萬美元,進口16億美元。
針對電力供應普遍存在供電不足及電壓不穩的問題,印度對穩壓器、UPS及反向器(Inverter)等產品需求甚大,印度電力供應設備市場平均每年成長約15-20%,其中馬達、電力傳輸設備、電容器、變壓器等產品,成長率都超過30%
由於印度本土電子廠商競爭力有限,許多國際3C(電腦、通訊及消費電子)大廠在印度製造產品時,對於電子零組件的需求,無法完全在當地獲得滿足,我國部分電子零組件廠商可針對此一商機,積極拓展。
(八) 農漁畜牧業
印度以農立國,全國有66%以上的人口依賴農業為生,有43%的土地用於農耕,農產占GDP產值16.69%,大致上能自給自足並稍有餘糧。2005-2006年印度稻米、小麥等食用榖物產量約2億830萬噸,較上年成長4.99%。其中,2005-06年稻米產量為9,100萬噸,預估至2006-07年將維持同樣產量。受到乾旱影響,2005-06年小麥產量為6,950萬噸,低於原計劃之7,550萬噸,預估至2006-07年將成長為7,300萬噸。
各種子仁產量約達1,310萬噸,棉花產量約1,720萬噸,黃麻產量約1,030萬噸,甘蔗約2億7,840萬噸,油籽產量約2, 770萬噸。產茶量約8億3,080萬公斤,其中出口1億7,830萬公斤,出口額4億1,013萬美元。咖啡產量30萬300噸,印度咖啡產量雖只占全球4%,但品質不差,部分產種享有聲譽。另外印度所產的腰果、菸草、辣椒及香料亦相當不錯。
由於耕地多缺乏完善灌溉系統,60%的農地仰賴每年7-9月季風雨季帶來充沛雨量,但因降雨量不穩定,影響農作物收成至鉅,使得許多農民生活困難,因還不起農業貸款而自殺時有所聞,農業爰成為印度政府相當重視的產業之一。
印度海岸線長7,516公里,有50萬平方公里的淺海區及3,937個漁村,全國漁船約80萬艘,每年漁獲量約380萬噸,其中93%由簡單的中小型漁船於近海捕撈,7%由大型漁船至東部海岸專門捕蝦。
印度漁獲始自1953年從Cochin港出口冷凍蝦到美國,1959年開始出口冷凍蝦,1962年起出口烏賊、章魚、螃蟹及各種魚類。主要產品包括蝦、螃蟹、沙丁魚、白帶魚、青魚、鮪魚、石首魚、竹莢魚、蚌類及魚刺等。印度漁產品主要出口商約1,500家,主要集中於Kerala、Tamil Nadu及Maharashtra等三州。主要出口國為日本、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
印度主要水產養殖區在印度半島東南岸,沿孟加拉灣地區,由泰國、緬甸、孟加拉、印度至斯里蘭卡,平緩的大陸棚地形,優良的天然條件造成孟加拉灣為全球主要之漁產養殖區。而印度西岸則因面臨全球主要之印度洋漁場,主要以撈捕漁業為主。
漁業部門在印度總共提供1,200萬個工作機會,這使得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之水產養殖國家。印度漁業生產主要是由內陸漁業而來,漁獲主要來自河川、池塘、水庫、與湖泊。但印度漁業撈捕技術仍然相當落後,撈捕工具仍以近海撈捕之傳統木造小漁船為主,先進之漁船仍然相當少見,生產力相當低。
依據印度水產出口發展局(MPEDA)2003-2004年度統計,印度總體水產市場(內外銷合計)規模約32,000 Rs. Core(約71億美元),外銷總量為40萬5,259公噸,外銷總值為6,067.8 Rs. Core(約13億5,000萬美元),其中蝦類外銷總量為12萬9,768公噸,外銷總值為4,013.07 Rs. Core(約9億美元),約占了總體水產出口值之7成比重,而蝦類外銷總值中有83.42%來自養殖蝦,其餘16.58%才是撈捕蝦,由此可知養殖蝦在印度漁業部門之重要性。
全世界每年的蝦生產量大約為200萬噸。在過去幾年裡,每年增長10%到15%。印度養蝦業發展歷史並不長,主要是外銷導向,以高密度養殖為主,最大之外銷市場為日本、其次為美國及歐洲地區(英國、西班牙、義大利)。印度主要之養殖漁業區為West Bengal, Andhra Pradesh, Orissa, Tamil Nadu, Karnataka, and Maharashtra等州。
蝦類養殖主要地點有1. Tamil Nadu州之清奈(Chennai)周邊地區及Tuticorin 2.清奈以北Andhra Pradesh 州之Vishakhapatnam及Nellore, Ongole地區,(本州約占印度養殖業產值之40~60%) 3.印度西南岸Kerala州之Cochin。
目前印度養蝦之養殖方式,東西兩岸各有不同,東岸地區(以清奈周邊為主)以高密度放養為主,這是因為東岸地區是印度發展養蝦產業最早的地區,養殖業者有較多的資本與經驗來應付高密度放養可能面臨之高成本與高風險(市場價格之大起大落及白點病、軟殼病Lossshell之侵襲),而西岸Maharashtra及Gujarat州則因養殖歷史不久,養殖業者不敢貿然投入大量資本,並且應印度漁業部節省能源之要求,採取毋須打氧機之粗放養殖,南部沿岸(Goa, Kerala)則採高密度與粗放並重之方式。
由於看好整體之養殖及其周邊產業市場,目前在孟加拉灣沿岸國家,都可看到台商之蹤跡,印度、緬甸、孟加拉也都有台商從事蝦苗之培育。
印度飼養家畜共4.7億頭,包括乳牛2億頭、水牛9,000萬頭及大量的羊、豬雞、駱駝等,牛奶及蛋類產量成長快速,從事畜牧業投資報酬高於農耕。原因在於印度僅有1/3的耕地配有灌溉系統,其餘需仰賴降雨,而印度每年降雨量有3/4來自7至9月的季風降雨,雨量不穩定,全印度耕地約有1/4常遭水患,故應改進灌溉技術及系統,並提高農耕及施肥技術始能提高收成。
與一般人對於印度人「不殺牛」的印象不同的是,印度人不僅殺牛,而且殺牛的數量相當龐大,使得印度成為南美之外,全球主要天然皮之生產國家之一。
但因品種問題,印度牛皮質偏重在薄皮,2mm以上之厚皮需仰賴進口。另因全國僅West Bengal及Kerala兩州允許屠牛,故形成全印兩個牛皮主要生產、加工集散市場-加爾各答及清奈(Kerala屠牛及生皮加工後,送至清奈周邊進行後續加工)。